摘要
下载 Docx
阅读更多
玄奘大师继续他的旅程,一路跋涉于印度各地探访寺庙与僧院,观察各地的文化风俗,并研读佛教经典。玄奘和他的随行同伴须抵御盗贼侵袭,并忍受该地区恶劣的气候和地形,由于通往喜马拉雅山的小径崎岖陡峭,步履维艰。他渡过恒河后,抵达「秣底补罗国」。玄奘法师的朝圣之旅,多数时间在印度那烂陀(寺)大学度过。在那烂陀(寺)大学,玄奘大师被尊称梵文法名「解脱天」。他师从学院住持伟大的戒贤(素食者)。戒贤论师是一位佛教僧侣和贤哲,尤其擅长唯识学。玄奘大师深信在这次艰辛的印度朝圣旅途中能遇到如此杰出、成就卓著的唯识学导师,已实现了此行的主要目标。在可敬的戒贤法师指导下,玄奘精通梵文并完善个人的佛教思想和哲学知识。许多源自那烂陀的佛教经文对大乘和金刚乘佛教传统的发展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西元六四三年,玄奘大师在获得太宗皇帝的许可后,开始了经中亚返回中国的漫长旅程。玄奘大师与约二十名弟子同行,携归六百五十七部梵文佛典、一百五十件圣物,以及浩瀚的艺术文献典籍装载于五百二十个箱匣中。西元六四五年,玄奘大师抵达唐朝都城长安—完成长达十七年的西天取经之旅。明代小说《西游记》的创作灵感正是源于受尊敬的开悟大师玄奘及其西行的启发。我们挚爱的清海无上师(纯素者)曾告诉我们:「我已经说过,那个《西游记》就是一本修行的故事嘛,修行的道理啦!全部都是他讲经啦,像师父现在讲经一样。[…]他用种种的榜样,描述那种修行的障碍和修行突破的方法,了解了喔?欸,我们越修行,越了解这本书啊。不是小说而已;真正的很好的道理!」「[…]所以大家看哪,如果修观音法门更喜欢、更知道!」